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資訊 > 公司新聞

西班牙媒體報道“歐洲應汲取中國能源轉型經驗”(環球時報)

發布日期:2025-11-24 瀏覽:2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文章,中國能拯救地球嗎? 當美國猶豫不決、歐洲舉棋不定時,中國正憑借太陽能發電場、電池和電動汽車,全速邁向綠色未來。貝倫氣候峰會證明了:沒有中國的硬件產品,世界將無法實現其氣候目標。

如今,超過60%的電動汽車產自中國,超過70%的電池也在中國生產。曾經被嘲笑的比亞迪超越了特斯拉,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展示了“充電5分鐘,續航520公里”的電池。中國電動汽車價格實惠,不僅得益于技術優勢,還歸功于高效的組織結構:激烈的市場競爭、自動化生產以及從原材料到產品交付的垂直整合模式,降低了生產成本。

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887吉瓦,超過歐洲和美國的總和。這種規模并非偶然,而是“飛輪效應”的結果:巨大的國內需求、日益高效的生產率、不斷下降的成本、更加實惠的價格、進而帶來更多的需求。其成果是獲得了廉價且充足的能源,且這些能源均產自國內,這一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它能減少乃至最終擺脫對進口石油等能源的依賴。

太陽能電池板就是一個教科書式的例子。美國發明了它,但如今中國占據了全球90%的產能,并且安裝的電池板比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還要多。當歐洲和美國還在應對產業分散和高成本投入時,中國建立了涵蓋整個生產流程的產業集群。

在風能領域,中國同樣令人矚目。僅2021年,中國新增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就超過了此前5年全球其他地區的總和。如今,全球前四大風電設備制造商均為中國企業。

那么,中國是如何成為全球綠色領導者的?中國在能源轉型方面的飛躍并非偶然,而是過去數十年經濟快速增長的結果。中國將社會投資、靈活開放、嚴格規劃與市場激勵相結合,打造出一個兼具規模、速度和方向的經濟體。

先說說社會基礎。從一開始,中國就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培養出健康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大量勞動者。重要的是,工資水平與生產率同步增長,這既維護了社會穩定,又培育出龐大而充滿活力的國內市場。

在此基礎上,基礎設施和技術成為“加速器”。中國快速建成了鐵路、公路、港口和能源網絡。同時,大規模投資研發,在科學出版物和專利數量上躍居世界前列,每年培養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專業學生數量遙遙領先。這種知識飛躍為高附加值產業提供了支撐。

開放也發揮了作用,但始終基于自身條件。外國投資者受到歡迎,但必須為國家目標作出貢獻:技術合作、本地采購、創造就業機會。貿易是手段而非目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也遵循這一邏輯:既開拓市場,又鞏固中國的產業能力。

關鍵在于,中國很早就預見到全球經濟將向綠色轉型,于是,向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能源效率轉型被列為重點議程。因此,除了規模優勢,中國在綠色產業領域還擁有成本優勢和技術領先地位,同時減少了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歐洲不必照搬這一模式,但可以從中汲取諸多經驗。

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已大部分轉移至中國,化石能源儲備有限,而針對高昂轉型方案的政治支持也出現裂痕。打造歐洲本土強大綠色能源領軍企業的努力舉步維艱。無論如何,沒有中國,歐洲無法實現其氣候目標。


五月天国产成人免费视频,欧美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久久se精品动漫一区二区三区,日韩欧美P片内射在线海角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视频 | 一本大道综合伊人精品热热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 天堂久久久久va久久久久 | 亚洲精品黄AV人在线观看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