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11-10 瀏覽:7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文章,“非常艱難的時刻”促使一些在美科學家流向中國。隨著美中關系日益緊張,以及仍留在美國工作的科學家面臨“有敵意的”環境,越來越多頂尖科學家從美國流出。
據美國媒體報道,自去年年初以來,至少有數十名在美國工作的青年及資深科學家已全職加入中國研究機構,其中逾半數于2025年邁出這一步。有關專家指出,隨著白宮日益削減科研預算并加強對外國人才的審查,這一趨勢將持續擴大影響。另據《華盛頓郵報》統計,自2011年以來離開美國的科學家約達850人,其中70%以上在理工領域工作。
倫敦城市大學犯罪學、社會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專家安德魯·莫蘭說:“我認為當前正處于非常艱難的時刻,因為在美國政府對美國高校攻擊的同時,國會兩黨聯手質疑中國科學家和留學生參與科研。”莫蘭表示,這導致學術界陷入困境,“存在資金方面的問題。當前規劃任何海外合作項目——尤其是與中國合作——都很困難,因為這些資源隨時可能被美國政府撤銷”。
鑒于如今眾多中國高校實力不輸于美國同行,對于科學家來說,離開美國已不再像以前那樣是個問題了。莫蘭表示:“機遇確實存在——中國大學已躋身世界一流,因此學者們選擇前往能夠開展研究的機構實屬合理。”
日本廣島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黃福濤表示,過去幾十年間,中國出生的研究人員受益于與美國的聯合項目和教師交流計劃——這促進了人才流動,但近年來這些項目已“大幅縮減”。他說:“一些聯合項目和教師交流仍在繼續,但篩選變得更加嚴苛,且政治上更謹慎。許多美國高校加強了審查和風險評估程序,而中國院校正將合作重心轉向歐洲、東南亞及全球南方地區。”
目前,美國國會正在審議一項法案,該法案將禁止幾乎所有與中國有聯系的研究人員獲得美國聯邦資助。黃教授警告說,對華合作減少正在損害美國的利益,因為這“限制了國際人才的獲取渠道,削弱了(美國在)某些理工領域的全球競爭力”。
不過,黃教授認為,未來并非徹底脫鉤。他預計“(美中科學研究)將延續選擇性合作而非完全脫鉤”,有關合作有可能在氣候科學、公共衛生和教育等非敏感領域持續下去,而在戰略技術和國防相關研究領域仍將受限。
莫蘭則表示,盡管美國高校正在努力保持國際開放性,但“美國的國內政治”很有可能危及這些努力,“與此同時,美中兩國的許多合作關系——尤其在醫藥和氣候變化等領域——對國際社會大有裨益。這些紐帶必須維系下去”。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文章,“非常艱難的時刻”促使一些在... ...
2025-11-10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文章,“非常艱難的時刻”促使一些在... ...
2025-11-10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文章,“非常艱難的時刻”促使一些在... ...
2025-11-07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文章,“非常艱難的時刻”促使一些在... ...
2025-11-07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文章,“非常艱難的時刻”促使一些在... ...
2025-11-06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文章,“非常艱難的時刻”促使一些在... ...
202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