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5-09-29 瀏覽:97
香港《南華早報》文章,50年過去,在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競賽中,中國是否已將歐洲甩在了身后?1978年北京派出高級代表團訪問西歐。根據他們的觀察,中國在科學、技術、工業以及整體現代化方面至少落后20年。當時中國即將啟動改革開放,通往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道路將由科學技術、擴大貿易和全面改革的經濟體系來鋪就。
時光流轉至今日,中國已在諸多領域擺脫了對西方技術的依賴,逐步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成為創新強國。如今,在中國與歐盟建立外交關系50周年之際,歐洲處于守勢,正思考如何才能迎頭趕上。
幾十年來,中歐之間的合作模式很簡單:中國向歐洲企業開放市場準入,以換取西方技術。起初,技術流動基本是單向的,后來這種流動朝著相反方向發展。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說:“歐洲曾是老師,中國曾是學生。但如今在許多領域,學生的進度已超過老師,這種轉變在歐洲引發焦慮,可以理解。”歐盟安全研究所研究員呂利格表示,歐洲公司似乎低估了中國同行的創新能力,“長期以來,他們認為中國只能通過模仿西方技術來實現追趕。如今,沒有人再質疑中國的創新能力了”。
盡管如此,歐洲在許多領域仍領先,中國仍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但歐洲的創新步伐已經放緩。丁純說:“中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實現快速發展,而歐洲在傳統行業的先行優勢逐漸變成相對劣勢。”歐洲過于專注于傳統產業,對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這類前沿技術關注不夠。
與此同時,中國在數字經濟、電信、可再生能源、光伏、鋰電池、電動汽車、無人機、量子計算和超級計算機等領域持續發展。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事務中心研究員博拉斯說,在歐盟人們有種感覺,即歐洲已錯失良機,被甩在后面。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埃雷羅說,歐盟的主要問題是對中國高度發達的工業產能的依賴,“你買的所有東西里都含有中國零部件”。
歐洲的企業和政策制定者太遲才意識到中國已成為創新工業強國。當歐洲還在猶豫不決時,中國正縮小與歐洲的差距。丁純說,指責中國的產業政策無助于歐洲趕上,若歐洲覺得自己被昔日的學生超越,明智之舉是加快改革和創新,而非采取防御性措施。博拉斯稱,歐盟面臨合作與競爭的兩難,試圖在安全與競爭力之間找平衡。丁純說,鑒于“脫鉤”不現實,這種平衡行為將繼續下去,“雙方各有優勢。重點應放在維持有序的競爭與合作上”。
一些歐洲國家已開始嘗試借鑒中國的技術專長。例如,西班牙正吸引中國投資,以期從電動汽車、電池和綠色氫能源領域的領先企業那里學習經驗。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布朗說,總體而言,歐盟對來自中國的投資持開放態度,“關鍵并非在于界定雙方是合作、競爭還是敵對關系,而是探索如何與競爭對手進行合作,以及若需合作,這種系統性競爭又蘊含著怎樣的內涵”。
香港《南華早報》文章,50年過去,在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競賽中,中... ...
2025-10-14香港《南華早報》文章,50年過去,在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競賽中,中... ...
2025-10-14香港《南華早報》文章,50年過去,在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競賽中,中... ...
2025-10-13香港《南華早報》文章,50年過去,在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競賽中,中... ...
2025-10-13香港《南華早報》文章,50年過去,在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競賽中,中... ...
2025-10-10香港《南華早報》文章,50年過去,在面向未來的高科技競賽中,中... ...
2025-10-10